3月19日下午,必赢在德正楼507会议室举办了思享汇第六期主题讲座。本期讲座邀请了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芮必峰教授担任主讲嘉宾,分享主题为“‘人—技术关系’——唐·伊德技术哲学一瞥”。公司副经理(主持工作)刘泱育老师以及学院师生参加本次讲座。本场讲座由张春华老师主持。
会议伊始,芮必峰老师先简单介绍了唐·伊德的生平、技术哲学思想和理论著作。接着,芮必峰老师从ChatGpt和元宇宙切入,回顾了自身对技术哲学的研究。其中,他重点提出了“用技术哲学来看待技术媒介”的观点。
接着,芮必峰老师区分了不同学者对现象学的观点。他指出,现象学的核心在于“作为显现物的现象如何在关系中构成”。在分析“从现象学到后现象学”这一问题的过程中,他重点提出了“对象”与“现象”的区别,并强调“人—技术”是耦合关系的本质。
结合唐·伊德的著作《工具实在论: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界面》和麦克卢汉“媒介即讯息”的观点,芮必峰老师进一步探讨了“工具”的“主—客”关系,并从“工具是技术的具体体现形式”和“通过工具展示技术对科学的影响”两个方面对唐·伊德提出的“工具实在论”进行了深入剖析。他表示,“哲学意义上的工具,也就是我们理解的媒介,它是实在得以呈现的中介,也是实在怎么样被我们感知的中介。从这个意义上看,媒介极其重要,没有媒介就没有我们认识的世界,没有媒介就没办法实践”。
接下来,芮必峰老师分析了唐·伊德的“三个身体”理论,并将身体的重要性上升到元媒介的高度。“三个身体”即肉身建构的身体、文化建构的身体与技术建构的身体。技术建构的身体的重要性在于,它穿越了肉身建构的身体与文化建构的身体,并从中创造出新的关系,即“人—技术”关系。芮必峰老师进一步延伸了唐·伊德的观点,认为“三个身体”相互关联,“三个身体”实则是身体的三重性。因此,技术建构的身体并不是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身体,而是存在于人本身。
之后,芮必峰老师讲解了翻转意向性、事物意向性和技术意向性的内涵,并分析了技术意向性的特征。在分析“人能否控制技术”这一问题的过程中,他反对了“技术乌托邦”和“技术敌托邦”的观点,认为技术意向性的核心在于人与技术的耦合与互构。
最后,芮必峰老师分析了唐·伊德所指出的“人—技术”四种存在论关系,分别为具身关系、诠释关系、它异关系与背景关系。其中,他认为诠释关系是我们与大众媒介最为贴合的一种关系。保罗·维贝克则进一步发展了唐·伊德的理论,并进一步提出了赛博格关系和复合关系。芮必峰老师强调,人与技术实则是同构的,只有从这个角度理解,才能更好地认识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。
在提问环节中,现场师生围绕“建构主义与现象学的关系”“技术建构的身体如何穿越肉身建构的身体和文化建构的身体”“‘人—技术’关系如何安置人的主体性”“AI复活是否违背伦理”等问题进行讨论,芮必峰老师对其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解答,并与各位青年教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。本次讲座洋溢着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,现场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。
本场讲座内容分享结束后,公司副经理(主持工作)刘泱育老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,向芮老师表达了敬意,强调了读书、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。